查看原文
其他

博物馆十大热搜展览推介Vol.42(美术馆及当代艺术)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美术馆头条 Author 中博热搜榜

中博热搜榜今日发布最新一期(第42期)“博物馆十大热搜展览推介Vol.42(美术馆及当代艺术)”,本期推介展览为2023年5-6月以来受到全国网友关注的十大博物馆及美术馆当代艺术展览。

  • 中国美术馆

    (2023年5月23日-7月2日)

2023年5月23日,中国美术馆在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纪念日迎来建馆60周年,中国美术馆为此主办的“美在新时代——中国美术馆建馆60周年系列展览”也在这一天开幕。

中国美术馆60年的发展历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美术事业蓬勃发展的有力见证,是人民文艺事业发展的忠实记录,凝结着展示、研究、传播,为国家典藏、展时代画卷并助力文明互鉴的生动实践。

“美在新时代——中国美术馆建馆60周年系列展览”分为“致敬经典”“墨韵文脉”“塔高水长”“美美与共”系列主题展览,通过近600件作品,集中展现中国美术馆收藏的经典美术作品,形象地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红色革命文化的弘扬与传承、中外杰出美术成果的交流与互鉴。


奔马 徐悲鸿 中国美术馆藏

  • 浙江展览馆 、 浙江美术馆 、 西湖美术馆 、 湘湖博览馆 、 全山石美术馆、艺创小镇

(2023年6月1日至6月12日 / 18日)

中国美术学院2023毕业展以“大脑花园”为题,视觉形象以文字符号为主体,线条与块面互相交织,锚点和路径共同勾勒出字体轮廓造型,追溯数字时代独特的的设计符号。自由生长的线条与绚丽的花朵共同构建数字花园,交错的枝干如神经网络盘根错节,在“真实”与“数字”间构思设计的纬度。缤纷的色彩象征着毕业生们迸发的创意,在这场毕业盛会中展现出新生代的美学思考。


延续着近几年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季(简称青艺周)的展示方式,2500余名应届毕业生的3000余件作品在浙江展览馆 、 浙江美术馆 、 西湖美术馆 、 湘湖博览馆 、 全山石美术馆、艺创小镇六大场馆呈现。

这些毕业生来自于视觉传达设计系、染织与服装设计系、工业设计系和综合设计系。他们尝试打破原有的学科壁垒,跨界融合,以卓越的人文素养、独特的创新立场传递设计的关怀和善意,展现在探索传统与创新的边界、人文与科技的融合过程中,解决社会问题和拓展艺术表达方面独特的可能性;通过对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的综合性思辨,从科学和艺术交融的多元维度,重新定义纺织品和服装的设计边界,展现了对生活世界的真实追问与未来世界的想象;与产业进行深度联合,链接产业与学院,以毕业设计为载体,开展联合设计创新,描绘未来的各种场景;他们无可回避地演绎着设计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的转向与更迭,用各自的体悟提供设计对于当下的实证。这些毕业生们通过建立跨学科界限的联系,试图在多元环境中解释现实世界现象与阐释设计主张。

  • 浦东美术馆

    (2023年6月1日-8月20日)

作为浦东美术馆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New York)的初次联手,“时间的轮廓”展出逾110件/组近4个世纪内的珍贵艺术作品,均为享誉全球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馆藏中的瑰宝。这也是来自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展览首次登陆中国上海的历史性时刻。本次展览由上海陆家嘴(集团)有限公司出品,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与浦东美术馆合作举办。



“时间的轮廓”将浦东美术馆的三层空间分成远航(Voyaging),祖先(Ancestors)和时间(Time)三大主单元,而这三大主单元又被分为七个小单元。以岛屿群落为单位贯穿,一系列引人入胜的艺术品探索了各岛屿之间的长期联系,表现了太平洋原住民与祖先、时间和环境之间的独特关系。


展览的亮点包括:将一棵树的完整树干挖空后雕刻而成的高耸槽鼓、来自托雷斯海峡岛屿的令人目眩神迷的龟壳面具、来自所罗门群岛的仪式盾牌、镶嵌着虹彩贝壳弧形装饰线的精美独木舟船首雕塑......这些惊艳的艺术品贯穿大洋洲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共同构建起这一广阔地区鲜活而多元的文化万花筒。

  • 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

    (2023年5月1日-7月23日)

展览旨在将深圳作为推进全球艺术、技术和生态问题探索的前沿基地为其展望。作为中国的科创高地、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龙头,深圳汇集了全国最多的高科技企业总部,在数据时代道路上持续加速,在科技创新领域不断拓进,其成果与发展前景令世界瞩目。此次展览在深圳呈现,是深圳对艺术与科技融合所带来的社会变革与时代趋势的全新审视,也是社会高速发展对文化艺术影响的前瞻论述。

丹 ·格雷厄姆 《当下持续的过去》

闭路录像装置,一台黑白摄像机、一台黑白显示器、一个微处理器、两面镜子,480 × 400 cm 

1974


“真实的拓扑:媒体艺术展(深圳2023)”“现实中断”、“术问:真实的回归”和“多重宇宙:没有自然的生态”三个部分构成。ZKM“运动中的艺术:媒体艺术杰作之旅”与“现实中断”部分平行展出,将展览置于媒体艺术更深层的历史时间。“真实的拓扑”审视自20世纪中叶以来,在时空之技术构建的明显加速下,真实的概念不断被艺术想象所挑战和改写的轨迹,及其所揭示的扁平化和共时性的数字当代所蕴含的困境和潜力。

《重聚档案资料》 久保田成子

印刷品 148 x 110 x 3cm

1968


本次展览使用深圳两馆总面积约6500平方米的空间。展览既包含国际范围内媒体艺术近年来的重要作品,又将媒体艺术放置于更广阔的历史语境中进行讨论。展览囊括了从19世纪后期直至当下,从早期的实验主义者以及现代艺术的先驱,到当代艺术的标志性艺术家以及新生代艺术家所组成的100余件作品及文献资料,展开了“真实”的动态拓扑轨迹,以回应数字当下之“存在”的紧迫性。展览中许多作品是首次于国内亮相。众多国际重要美术馆,基金会以及相关画廊作为合作机构为展览提供了大量的支持。

汉斯·哈克 《蓝帆》

装置,薄纱,转动风扇,砝码和线,尺寸可变

1964-1965


  • 余德耀美术馆(蟠龙天地新馆)

    (2023年5月18日-8月13日)

在上海余德耀美术馆步入第十年之际,位于上海蟠龙天地的新馆于2023年5月17日落成,并携开幕首展“洄游(A Journey)”与公众见面。此次展览从余德耀基金会近1500件当代艺术收藏中,精选40余件中外艺术家的代表作品,以绘画、雕塑、装置、摄影、影像等多种创作媒介,展开一段穿梭于时空长河的洄游之旅。

“洄游”,余德耀美术馆开幕现场,2023
摄影:王庆

离开黄浦江畔的工业遗址,沿着上海纵横交错的河道水系一路溯源而上,余德耀美术馆在委蛇曲折的蟠龙古镇水乡边重新安家。依河流、稻田、池塘、竹林这一片四方天地而建,江南传统民居的“山墙”和“双坡顶”结构被解构重组,经由两组互承式钢桁架结构,交织承托起美术馆内外空间,将自然与人工、传统与现代融为一体。伴随地理位置的移动和实体空间的改变,在美术馆为蟠龙新空间勾画全新蓝图之际,展览最初的构想也以“家”为切入点应运而生。

余德耀美术馆新馆,2023
摄影:王闻龙

在现代社会的语境中,家可以指向具体的房屋、住所,可以代表有血缘关系或生活在一起的家人、家庭,也可延伸至亲族、社群、国家以及全人类命运共同体。同时,家作为一种“精神性文化的存在”,亦是个体精神归属和心灵寄托的象征。如同坐标轴的轴心,“家”是由之出发,无论离开多远或多久都能回归于它的原点。

“洄游”,余德耀美术馆展览现场,2023
摄影:王闻龙
此次展览不仅是一趟回溯艺术家创作的旅程,也是对余德耀美术馆基于收藏起步的创馆历史的回望。创始人余德耀先生以收藏家的身份与艺术结缘,经年累积后投身美术馆事业,为其收藏打造了一个“家”。收藏成为余德耀美术馆的源头,也是其不断回望的基石和养分。从这个角度出发,余耀德美术馆希望通过此次展览及美术馆第二篇章的开启,不断深耕美术馆的收藏“家”之使命,履行美术馆作为一个“家”的存在对于日常生活、行业生态、社会发展的职能。

  • 江苏省美术馆

    (2023年5月23日-6月24日)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历史开启新的篇章,与此同时,中国传统山水画势如破竹般地进入了转型过程。“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自古以来,中国山水画追求以有限的山川形制表现无限的生命意趣,表达画家“遁迹山林”“聊以自娱”的个人情感。明清摹古之风盛行,山水笔墨开始抽离自然环境而愈发具有形式主义程式化的特征。

傅抱石 亚明 太湖捕鱼 1960年 江苏画店收藏

这种传统山水画的笔墨程式与审美价值体系在20世纪上半叶受到了西画的猛烈冲击,国画的发展问题开始成为艺术界关注和讨论的焦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曲高和寡的传统山水画因缺乏描绘现实生活的能力,无法与火热的时代氛围相匹配,远不及年画、版画等大众美术那样生机勃勃,人们意识到国画改革已迫在眉睫。艺术家们纷纷探索新时代山水画的未来发展之道,他们回归“师法造化”,推崇写实精神,提倡艺术为大众服务。

傅抱石  强渡大渡河 1951年  南京博物院藏

为重现江苏地域山水画革新之路,梳理地域画派的发展历程,江苏省美术馆策划举办展览“新·生——江苏地域中国画家的山水变革(1949-1966)”,此次展览为“文化和旅游部2022年全国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入选项目”。展览分为“新·征程”“新·天地”“新·笔墨”“新·写生”四个章节,共展出百余幅具有地域代表性的画家珍品,从不同角度全面展现这段辉煌的艺术成就,深刻诠释新时代山水画的精神内涵,并希望以地域绘画的变革为切面揭开20世纪中期整个中国画坛的伟大变革时刻。

钱松喦  张公洞 1953年 无锡博物院藏

“道在日新,艺亦需日新,新者生机也。”1949-1966年,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十七年是中国美术蓬勃发展的崭新时代,十七年间江苏画家在迷茫中摸索前行,在困顿中上下求索,走出了自己独特的山水变革之路,为传统山水画带来新生。从文人画到大众美术,从“逸笔草草,聊以自娱”到“艺术为人民服务”,时代的要求使艺术家的创作观念发生了颠覆性的转变,思想上的变化又带动了笔墨技术的革新与发展,诞生出一系列充满时代意味的新山水画。“笔墨当随时代”,从这一点来看,江苏画家笔下所展现出的创新精神与时代内涵,对今天山水画的发展依旧具有启发意义。


  • 龙美术馆(西岸馆)
(2023年6月9日-8月13日)

露西·布尔是一位前途无量的90后艺术家,她对色彩的高度驾驭能力,让每一帧画面呈现出令人感叹的空间感和层次感,营造了一种朦胧迷人的氛围美。本次展览是布尔在中国的首次个展,她为大家带来尺幅巨大的全新作品。露西·布尔来到展览现场,对于能亲自来中国、来上海举办展览,她表示出极大的热忱和感谢。

艺术家露西·布尔
露西·布尔的作品鼓励观众去制造一场有趣的邂逅,邀请观众目光在画面中天真漫游,纵览斑斓色彩的美妙振动;与此同时,绘画形式的微末细节与各种情绪间的相互碰撞,激活了人们的想象力与智性思考。布尔在每件作品中都创造了一个充满戏剧性的小宇宙——它们遵循其自身的规律和模式,看似指向的是其内在的完整性,实则邀请人们对其展开探索、审视和切身感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们亦唤醒了我们对那些“为艺术而艺术”的现代派绘画的记忆。

布尔对于色彩的感知并非来自于对现实生活中颜色的观察,而是将颜色作为蒸馏过的颜料,琢磨其自身具有的可能。类似地,不同的画具引导着姿态性的绘画痕迹,汇成一张属于她绘画语言的字母表。她画中的图案好似音乐中的断奏,它们的律动感并非来自机械般的精准度量,反而诞生于表达的误差。运用独到的痕迹语言与对色彩动力关系浑然天成的把控,布尔在画布的平面上编排出一首首抑扬顿挫的共鸣曲。


露西·布尔 作品《夕照》
《22:31》是布尔这种根茎式创作手法的典范。从远处看去,画面仿佛在踉踉跄跄地舞蹈,舞姿在亚麻布平面上起伏。从画面上部重重涌动的深色波浪,到从左侧翻滚而来的深红色山丘,这件作品中的动感变化自如,此呼彼应。作品中的一处亮点是深红与亮白色的木头纹理,它们从画面的左下角涌入,溶解在主导的芥末黄之中。这样的点睛之笔让人不觉感叹其恰到好处,唯有在作品面前才能真正体会。

露西·布尔 作品《22:31》

  • 上海久事美术馆
    2023年5月31日-7月21日)

“局”艺术VS围棋 ——中荷日2023年上海邀请展为邓晓贤、陈海蓝发起的“遥远的相遇”项目系列展之一,屠宁宁策展,本展首次集合当代艺术、围棋文化以及前沿科技为一体,深入探讨三者的共性与特异性。参展艺术家借助“极简主义”“表现主义”“观念艺术”三种艺术流派,针对当下热门的人工智能话题进行视觉化的互读。将“阿尔法围棋”(Alpha Go)以数学算法对阵人类棋手的“世纪之战”为开篇,从中溯源围棋的历史文化属性。整个展览始终围绕着科技发展与人类文明建构过程中艺术相伴相生的关系,总结出人类创造力、表现力、抽象力的并行不悖,彼此不可取代却又互生关联的人文特质。

《红与蓝1》鲍勃·博尼斯/荷兰 丝网印刷,66x66cm 2015


本次展览是集合了“围棋文化”“当代艺术”以及“前沿科技”为一体所展开的文化讨论,展览分为“算力·胜力”“相悖·相生”“色空·夺舍”三个版块,共邀请了来自中、荷、日三国的17位艺术家联袂参展,通过“极简主义”“观念艺术”“表现主义”三种艺术流派的40件(组)作品,与围棋、人工智能等话题进行视觉化的互读。

展览现场

中国“围棋”文化,作为本次展览的思想引导与美学逻辑,与展出的艺术作品有着千丝万缕的精神联系:艺术家在二维平面中的制衡变化,则对应围棋对弈中的黑白子的走势带来的美感;博弈中决策时是棋手的孤寂是对自我的修炼,而参展艺术家则用水来隐喻第三者的加入,隐喻“世事无常”成为对弈中的偶然性;无论艺术家在有限的画面上运用色彩、线条如何经营布阵,还是棋手面对开局的谋略和局部搏杀的大小计算,都是由连贯的选择而形成的理性足迹,这个由时间带入的脉络线,总是让艺术家和棋手陷入对生命对宇宙的沉思,并渐行升华至文化的星空深处。

《⼀切⽔》马元/中国 观念作品 装置 2023


  • 西安美术馆
    (2023年6月3日-7月9日)
“意大利当代艺术丝路行”巡展,沿着丝绸之路,通过基辅、安卡拉、第比利斯、塔什干以及中国北京和重庆之后,来到了古城西安。此次展览得到意大利文化部的大力支持,经意大利外交与国际合作部推动,由西安美术馆、意大利大使馆文化处联合主办,安杰拉·泰切担任策展人,加卢佐基金会作为创意和实施,共展出33位意大利艺术家的31组作品,这些作品呈现出意大利艺术中重要并具代表性的各个方面,呈现出意大利当下创作多元且高水准的风貌。

此次展览遴选的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其中部分作品来自意大利外交与国际合作部的当代艺术收藏,它们探讨旅行、相会和发现等主题。参展的艺术家隶属不同代际,他们扎根于意大利传统,但却能展示一种放眼未来、面向当代艺术语言的目光,代表了从上世纪60年代至今意大利艺术的最新发展。



此次展出的作品的创作手法既有画布油彩这样的传统技术,又有摄影、录像和装置等现代语言:不一的切入方式,不一的种类,使认知世界的不同视角之间的交流更有成效。无论这些视角的并置是否谐和,它们面向的永远是新的有待深入的审美领域。展览分三个主题,其一“旅行”;其二,“相会和交流”;其三,“发现”。在作品之外所衍生出的对三大主题的延伸为观众提供了跨越艺术领域的可能性,这些通过艺术语言所呈现的意大利视觉,为西安市民和艺术爱好者提供了一次难得的观念和美学盛宴。

西安是“一带一路”的东方起点,不仅是连接东西方的经济之路,也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之路。作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建设目标,西安将东西方文化交流当作自己城市的历史责任,并重现和超越古丝绸之路的历史辉煌。

  • 西岸美术馆

    (2023年4月29日-9月24日)

本源之画——超现实主义与东方为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陈重磅特展,上海博物馆鼎力支持共同呈献。展览在甄选法国蓬皮杜中心重量级藏品的基础上,得到上海博物馆的鼎力支持,董其昌、八大山人、恽寿平、龚贤等大家的传世之作同场亮相,由此开启一场真正的东西方美学对话。
朱迪特·赖格尔,《主宰的中心》,1958年

展览溯源此前未曾被充分讨论过的超现实主义与东方文化的关系,藉由胡安·米罗、安德烈·马松、赵无极等诸多超现实主义和抽象主义大师的作品,着重展现这一艺术流派的抽象特性,另辟维度审视超现实主义,引领观众步入一趟追寻20世纪人类思想文明轨迹的精神之旅。

清 龚贤 《山水图》册(选一)
无论是古代苏轼的“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还是近代黄宾虹的“诗、书、画合一不朽也”,都道出了中国艺术亘古亘今对“诗情画意”的追求、审美与哲思。“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并举,相映成趣。而20世纪初在西方兴起的“超现实主义”正是一场由诗人创立的运动。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亲历者,超现实主义诗人和画家们试图在这场西方无法阻止自身价值崩塌的灾难之外另寻一种精神家园,在东方文化中发现了一个绘画与诗歌密不可分的世界 。
安德烈·马松,《遭雷击的树》,1945年

“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犹略”。在中国,书法和绘画千百年来源远流长,交相辉映,水乳交融。元代赵孟頫有诗云:“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而“超现实主义”先驱人物安德烈·马松(André Masson)则深深折服于“书画同源”的奥义,开始借鉴中国书法灵动迅捷的特点,尽可能快的速度创作了第一批“自动绘画”。自动主义的恣意洒脱和书法的写意,让这些画看起来更像是难以辨认的文字。

安德烈·马松,《乡下人》,1927年


上一期榜单回顾:

博物馆十大热搜展览推介Vol.41

相关阅读:

「中博热搜榜」各期榜单及3.0指数工具查询

编辑:盛贺旗
审核:盛贺旗
监制:博物馆头条



推荐阅读




●  投稿邮箱:icurator@foxmail.com

●「文博预算通」为全国博物馆免费做预算 科学编制特展规划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